以太坊实际应用(以太坊的实际用途)

imToken官网首页 2 2023-05-04 00:00:32

  在这个人人讨论区块链的世代,给人一种错觉,好像区块链一切都很美好,解决一切问题,实际上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也面临着各种困难与挑战,首当其冲的便是政策,然后是区块链自身的技术并不是完美无暇,最后就是代币经济的大泡沫。

  政策挑战

  区块链技术发展也好,代币经济也罢,都需要合法合规。

以太坊实际应用(以太坊的实际用途)

  这需要时间和过程。由野蛮生长发展至合规守法的漫长过程。美国将数字密码币定义为大宗商品,如果要做这方面的业务,就必须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核。比如Circle获得了纽约州ZF发行的TOC牌照,Ripple Labs获得了TOB牌照。2015年5月,Ripple Labs因为没有预先注册为货币服务行业就出售XRP,同时未能实现并遵守反洗钱规定而被美国FinCEN罚款70万美元。由此可见,如果要在区块链上发展应用,首先就要合规。

  区块链的发展如火如荼,但绝多数人是被代币经济的赚钱效应所吸引至疯狂。在金钱诱惑下人们不太愿意透过现象看本质。

  区块链不可能挑战ZF核心权力,更不太可能挑战ZF发行管理法币的权威性和唯一性。

  在区块链产业链中,除了中心化的应用之外,还有一种叫原生币的东西,比如比特币、莱特币、以太币、Ripple币。这些数字货币因为生长在区块链之上,所以没有做假的可能。因此它们开始被用户所信任,也开始被用户所使用。

  如果用这些币的人越来越多,一定程度上就会对政ZF的发钞权形成挑战,同时对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控也会产生影响。按照此前的情况,以山寨为目的的数字密码币都是政府重点监管的对象。目前数字密码币市场上有几百个密码币,真正在发展应用的却没有几个,大部分都是炒作和跟风,甚至传销都在用区块链大做文章。大浪淘沙后,剩下的金子不会有几个.区块链最主要的价值是发展应用。至于密码币只是副产品,只是在区块链上交易的一个媒介,而且这个媒介还不能对法币构成威胁。

  目前区块链经济正处在野蛮生长杂草吞噬土壤养分的阶段,随着越来越多的新人参与进来,这一野蛮周期不会太短。而且监管层面也需要时间来制定管理这方面的规定。

  单纯技术性挑战

  吞吐量

  我们知道,在比特币网络信息吞吐量理论最大值也只有7 tps,这样级别的信息吞吐量是很难在实际应用中被人们接受的。核心开发者坚持说必要时这个限制的交易速度可以提升。让比特币能够处理更高的吞吐量的方法是让每个区块变得更大,然而这会带来一些别的问题,比如容量及区块链臃肿的问题。

  很多生活中中心化的应用在信息吞吐量上远远超过比特币,比如VISA系统,通常吞吐量在2000TPS,峰值能达到10000TPS。比如某付宝双十一峰值达到12000TPS,推特峰值最高15000TPS,一些广告网络甚至能达到100000TPS。就目前的区块链项目来说,能在实际应用中达到如此信息吞吐量的极少。绝大多数仅仅在白皮书理论上存在。

  任何区块链项目的发展,要想挑战传统的中心化网络吞吐量而被大面积普及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延迟时间

  比特币交易过程中至少需要10分钟来确认你的这笔交易,为了足够的安全性,甚至需要更长时间。而VISA在交易过程中每个交易最多仅仅需要1秒就能完成确认,Ripple每次交易的处理速度大概在2-5秒,基本能满足实时交易的需要。如果是跨国跨行类的交易或转账,那么就目前而言传统的中心化银行远远不及区块链的优势。

  容量和宽带

  比特币区块链目前的大小已经超过了45GB(千兆),仅2015年一年就增加了14 GB。所以现在已经需要很长的时间去下载了((2017年12月Bitcoin数据达到大概50GB)。如果吞吐量增加到VISA标准2000 tps那样的数量级,增长就将变成1.42 PB/年或者3.9 GB/天。如果达到了150000 tps,则比特币每年将会增长214 PB。

  比特币社区称容量问题为“膨胀”,但这个命题假定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小规模的区块链,然而要达到能够让主流使用的规模,区块链需要变得很大,目的是更加容易获取访问。这也可能会驱动中心化,因为这需要资源区运行全节点,而全世界只有7000个服务器在真正地运行比特币客户端Bitcoin的全节点,它们是比特币的保护神。

  尽管对于现代大数据时代中的很多领域和以TB(太字节)量级作为标准的数据密集技术来说,50GB的数据并不算很多。但是,前者的大部分数据是可以被压缩的,而区块链数据出于安全性和易访问性的考虑是不能用一般方法压缩的。然而这可能是一个机会,去鼓励大家创造一种新的压缩算法,来让区块链既可以容易存储,又能保持其完整性和易访问性.

  所以将来的区块链节点不是普通的计算机所能胜任的,而是大存储量、高性通、高带宽才能胜任。要享受去中心化的便利,必会受到某方面的约束。这也给各种区块链项目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能耗

  挖矿带来了巨大的能源消耗。一些早期的估计是每天浪费1500万美元,而其他的估计甚至更高。一方面,正是这种浪费使比特币是可信的。 一些理性的机构在这种看似毫无意义的工作量证明中相互竞争以取得可能的奖励;另一方面,这些消耗的能源除了挖矿外没有任何实际的益处。

  当然这些能源的浪费并不是做无用功,正是它保证了区块链世界里的去中心化。区块链的实质是用牺牲资源的方式换取了信用。那么这种以消耗能源来换取网络系统可信和去中心化的方式,对于提倡环保低碳的趋势来说肯定会带来冲突。这种冲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会越来越大,矛盾也会越来越多。因为大多数电能的获取还是依靠消耗煤炭资源获取的。那么区块链的发展应用无疑会面临不需要消耗大量能源且能做到系统高度可信及去中心化的挑战。

以太坊实际应用(以太坊的实际用途)

  商业场景

  虽然区块链诸多优势相对于传统行业来说十分明显。但对传统商业模式来说并不是好事。因为点对点的去中心化模型来说,并没有一个收取交易费用的中间商。换个角度,传统商业模式的既得利益者在没有新的盈利方式产生时是不会完全接受去中心化的。

  个人隐私

  理想状态是以区块链的方式,仅通过持有一个指针和一个可能的通道,就让大家将自己的个人记录以去中心化的方式存储。但是,目前来看,要达到这个目标仍有大量的问题需要解决。如果你将所有数据都放在区块链上,而你的私钥被盗或公开,那么你将无处遁形、无可挽回。在目前的加密货币架构中的确可能发生,就像现在大量的个人和企业密码被盗或数据库被黑。

  POW机制下51%算力攻击

  区块链虽然是去中心化的,但不是绝对的去中心化。它在技术上存在51%算力攻击的问题。我们知道,比特币使用算力作为竞争的条件。如果控制了大量算力的人或者团体,只要算力超过51% ,用所控制的算力优势撤销自己已经发生的付款交易。就能实现对比特币整个网络系统的攻击。

  简单就比特币为例来说说如何发生攻击:

  首先要掌握51% 的算力,无论是控制矿池还是其他算力资源,控制的算力领先于现有网络其他人的算力总和,领先幅度越大越能成功。拥有算力就能拿到足够多BTC,无论挖矿获得还是购买的都行。然后把BTC充值到各大交易所卖掉提现,或者直接跟个人或一群人交易变现。接着用自己手中的算力,从自己对外付款交易之前的区块开始,忽略所有对外的付款交易,重新构造后面的区块,利用算力优势与全网算力赛跑,当最终创建的区块长度超过原主分支区块后,取而代之成为新的主分支。攻击完成。结果就是由于撤销了所有的对外付款交易,等于收回来所有已经卖掉的BTC。随着全网的算力不断增加,即便是大矿池联手这种攻击可能越来越小,但是这种可能性在理论上还是存在的。

  系统自身BUG带来的风险

  区块链的项目绝大多数是开源的,这也意味着出现问题的可能性较小,毕竟开源的项目无时无刻不接受着众多双眼睛检验。换句话,区块链项目敢于开源接受公众检验也是对自身技术的一种自信。但即便是这样,也避免不了项目自身漏洞被攻击的风险。如以太坊的“THE DAO”黑客攻击事件的发生就给任何区块链项目树了一个永久风险提示牌。

  区块链技术面临的政策与自身技术的挑战需要慢慢的去努力解决,明天将为大家解读区块链发展面临的另一大挑战:泡沫。

上一篇:包含比特币今天价格比特币今日走势的词条
下一篇:以太坊挖矿违法吗?有多严重呀(以太坊挖矿违法吗?有多严重呀视频)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

返回顶部小火箭